海报新闻记者 仇晶 济南报道详情页设计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展现青年一代爱国爱岗、热情担当、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9月27日,山东省新闻办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以“创新点亮青春梦 科技引领新征程”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青年代表与记者朋友们见面交流,分享奋斗历程、诠释青春力量。
见面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团委书记、青年科技团队负责人张常江讲述了自己在“振超团队”“连钢创新团队”的奋斗经历,以及如何与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建设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的青春故事。
冲破西方技术垄断
三年半建成全球领先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在中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山东港口青岛港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在全球港口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成就背后,却是一段艰辛的科技创新之路。
2011年详情页设计,张常江大学毕业后加入了青岛港,成为“振超团队”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所在的团队九次刷新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振超效率”成为了行业的标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张常江。
2016年,张常江成为了“连钢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参与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码头建设之初,我们的团队到国外考察,遇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碰壁,自动化码头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可以说,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张常江回忆着建设之初面临的重重困难,他说,当时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买,可卖方却开出了天价!“最后我们的主心骨张连钢拍了板——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建成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面对西方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张常江和团队决定自力更生,“5+2”“白+黑”全部身心投入到突破各类技术难题上,仅用三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设计和建设。
不断试错中攻克技术难关
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系统测试阶段,张常江和他的团队遇到了一个重大难题——全自动取电装置与地面滑触线对接不精准。这一问题不仅威胁着设备的安全,也直接影响了调试进度。
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张常江迅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他驻扎在现场,打破惯性思维,仅用了三天时间便提出了10多条整改方案,并通过上百轮优化改进后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项技术使得青岛港的自动导引车相比国际同类产品重量减轻了12吨,电池寿命延长至12年以上,同时大幅减少了环境污染,为码头节省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网店装修有效降低了码头前期建设投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张常江说:“就这样,经过3000多次技术研讨会和多达几十万字的论证报告,我们自主完成自动化码头总平面布局规划及各项详细设计,实现了五项突破和十项首创技术。”团队用三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8到10年的码头建设历程,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正式投产运营,我们创出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的最高作业效率,之后效率一路攀升,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产品建模奋斗的青春献给祖国
让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对于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港口高质量发展,张常江深有体会,他举例道:“通过开发应用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无人驾驶自动导引车及循环充电技术、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作业效率提高约30%,并能实现作业流程的精准控制和高效协同,减少约80%的人工数量。”此外,港口积极采用氢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型现代化港口,已完成桥吊机房、仓库、办公楼、变电所等区域的光伏建设全覆盖,年发电能力超过170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吨。今年,他们还在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智慧港口建设当中,力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作为新时代海港青年的一员,张常江鼓励年轻同事们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港口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要始终坚信‘挑战困难、战胜困难,我们才能抓住机遇,拥抱未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新时代广大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他说详情页设计,“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强国复兴结合起来,提升本领,勇挑重担,为海洋强国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和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